编者按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、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同时,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,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,实现企业的新发展与经济的新增长,是党中央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作出的重大经济战略部署,也是面对即将加入WTO的新条件,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。 改革开放的过程,从经济角度说,就是让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。更充分地利用国际贸易的好处,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,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课题。从今天起,我们组织《走出去战略系列报道》,旨在引起大家对中央实施“走出去战略”重要意义的认识。走出去,是新的希望;走出去,是新的开端。
20多年前,中国打开国门,扩大开放,果断地实施了“引进来”战略;20多年后,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,我们勇敢地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,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。从“引进来”到“走出去”的过程中,中国寻找着自己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位置,融入到波澜壮阔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。
被我们“引进来”的跨国公司,他们看中的是中国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劳动力资源。互利的贸易关系中,中国引进来的是技术,走出去的是原料;引进来的是资金,走出去的是劳务。现在我国每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达400亿多美元,而80年代初却不到20亿美元,我国已连续七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资东道国。如今,中国要“走出去”,也先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领域起步,走向世界。
成功地“走出去”的我国船舶工业,是具有资金、技术、劳动三密集的高配套性产业,从业人员达到37万,年总产值400亿元,80%以上产品出口。
不管是“引进来”,还是“走出去”,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,它推动着生产从国内分工向国际分工发展,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。你来我往的跨国投资中,将形成在全球配置资源和跨国协调经营的格局。顺应这种生产力发展的趋势,20多年来我国实施的开放政策,使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扩大了约16倍,世界排名从开放之初的第32位上升到现在的第9位。
中国不仅要向全球市场提供自己丰富的资源,也有机会在全球市场上去“取长补短”,补充自己稀缺的资源。就拿矿产资源来说,专家预测,在我国已探明的45种矿产中,到2010年可以满足需求的有21种,到2020年则仅为6种,而丰富的世界矿产资源与我国资源互补性很强。21世纪初,世界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总体上是供大于求,中国必然要参与国际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分配。我国在苏丹投资的油田项目,就带动了国内技术、设备出口和劳务输出,从投资建设到投产不到3年,预计在投产3年半后即可收回投资,产生效益。
资源配置全球化,市场竞争国际化,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。自由贸易中,市场竞争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白热化,市场将不再有国内、国外之分,“引进来”——国内市场国际化,“走出去”——国际市场国内化。
我国实施的“引进来”战略,在经历了较长期的高速增长后已经进入放慢增速的调整期。有统计表明,去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比1998年下降了13.8%,“走出去”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。而且在经过20年的“引进来”后,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,在许多领域已经具备了“走出去”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。
作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的机电行业从80年代初开始,共引进技术5000多项,以此为基础,有600多家骨干企业完成了技术改造。技术引进促进了机械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工艺、质量、管理水平的提高,为机械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创造了先决条件。“走出去”的家电龙头企业——海尔集团,为了引进国际一流设计,投资5亿元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并与国外合资成立了设计公司,其产品符合国际潮流,出口到了102个国家和地区,其中对欧美国家的出口占到60%以上。海尔的出口额翻番增长,1999年达1.38亿美元,实现了从“海尔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海尔”的目标。
从“引进来”到“走出去”,中国开阔了眼界,锻炼了实力,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,对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我国以食品、农副产品及原油等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得到改观,其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53.5%下降到如今的13.1%,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由1978年的46.5%上升到今天的86.9%。成套设备出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度为3.89,比纺织品出口高1.4。此外,我国对外签订技术出口合同7100项,合同总金额240亿美元,尤其是1990年后签订的合同项目和金额占到总数的95%以上。
从“引进来”到“走出去”,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,有力地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,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,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,增强了综合国力,使我国在国际经济与政治事务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。